分析人士认为,现有的救市政策无力托起在地方经济结构中独大的房地产市场。未来数月,市场低迷的态势难有根本改变。即便如此,未来仍可能有更多城市加入“救市”大军。分类调控、新型城镇化或是地方政府考量的重要政策因素。在楼市调控方面,地方政府无疑被赋予了更多权限和更大空间,但这种调整腾挪仍需在“红线”之内。在坚守底线的前提下,未来地方政府的自我调整可能成为常态。
暗中“救市”恐非个案
自广西南宁公开推出一系列措施、打响“救市”第一枪以来,不断有城市加入“救市”行列。据新华网报道称,5月7日江苏常州天宁区召集开发商会议,搜集开发商意见,酝酿具体救市政策。上述会议中,有关部门工作人员提到,针对目前常州高库存的现状,计划停建安置房,转而向拆迁户补贴购房款,鼓励居民购买商品房。希望各房企项目楼盘可以提供部分定向房源用于拆迁户申请购买,并给予一定优惠。
尽管并未公布具体的优惠细节,但对于市场供应严重过剩、被称为“鬼城”的常州来说,“救市”似乎已成为政府部门明确发出的信号。
至此,全国已有6个城市传出有调整楼市政策的意向,甚至正式发布了相关文件。除常州外,江苏无锡、天津滨海新区、广西南宁、安徽铜陵和浙江宁波均在此前传出“救市”的消息。
值得注意的是,被称作首个“裸奔救市”的安徽铜陵,已悄然将相关文件《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从网站上撤下。铜陵市政府部门的相关人士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尚不清楚撤除的原因,但文件已经下发,有关职能部门已在执行。
中国证券报记者还了解到,此前曾广为流传、并引起市场关注的福建版救市政策“闽十条”,虽未以红头文件的形式发布,但当地政府部门已将其视为窗口指导文件,其措施也正在执行中。
“除了明确发文或表态之外,还有不少城市的在‘暗中’悄悄救市。”福建省房地产界一位资深人士表示,早在今年3月,福建部分城市的政府部门就已知会开发商,强调政策松绑的可能。
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也表示,公开救市的城市只是“冰山一角”,某些条款尺度可能较大,不便公开发文。以北京周边的燕郊为例,该地区实施限购政策已久,但购房者仍然能够以万元左右的代价获取购房资格,这在当地已是“公开的秘密”。
市场预期无力扭转
尽管“救市”行为颇受社会关注,但从近几日的市场反应来看,相关地区的楼市并无出现明显好转迹象。“因为二三线城市的户籍政策相对比较松,限购政策对市场的影响有限。所以,即使以松绑限购的方式来救市,其作用也十分有限。”北京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表示。
与逐渐崩塌的市场信心相比,当前的“救市”手段显得颇为无力。某大型上市房企负责人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从供应端来看,外资逐渐撤出楼市,大型房企收缩战线,中小企业谋求转型;从需求端来看,观望情绪已经形成。这种情绪已成为市场主流,短期内很难改变。
形成上述判断的依据,在于整体市场供需形势的变化。分析人士认为,经过多年的房地产投资高速增长,当前整体市场的供求关系已趋于平衡,部分区域甚至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
在这种背景下,高成交量很难维持,因为自住和改善需求相对有限,而投资投机需求既被政策挤压,又对市场缺乏信心。根据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的监测,今年4月,30个典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为1266万平方米,环比减少4.7%,同比减少21.0%。“五一”期间,楼市更是遭遇冰点。
“越是出手救市的城市,越证明其房地产市场有问题,我们不会关注这部分城市。”上述负责人表示,局部的救市手段并不会挽救投资者的信心。
记者采访的多数房地产开发企业对市场的不确定性持有谨慎态度。今年房企的区域战略布局普遍较为保守,且更愿意坚守作为市场风险避风港的一线城市,而非出手救市的三四线城市。
张大伟表示,房地产市场已经出现趋势性调整,除非再次出台类似2009年的“四万亿”投资政策,否则地方政府的行为最多只能带来短期利好,而不能改变房地产市场的调整趋势。
楼市调控仍存“红线”
“救市”是房地产市场的老话题。但与2011年下半年不同,如今多数城市的救市动作似乎已顺利“闯关”。
对于此轮地方政府“救市”背后的个中原因,有分析人士指出,当前的政策环境与2011年时有明显不同。地方政府之所以能够大胆出手“救市”,不仅仅是出于缓解地方财政压力的考量,还在于当前的政策环境,赋予了地方政府更大操作的空间。该人士表示,这种“救市举措”或许有两个重要的政策因素值得关注:
第一,“分类调控”的原则。分类调控意指针对不同地区的市场差异,允许各地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不搞“一刀切”。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曾在今年的“两会”期间表示,地方政府能够自行调控的,就不要由中央政府来调控。
第二,新型城镇化的大局。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广大中小城市的房地产业将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的提法,要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小城市在城镇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有待挖掘,激活房地产市场也可为中小城市聚集人口提供条件。
事实上,多数业内专家更倾向于管住地方政府的救市之手,而让房地产市场自发调整。有观点认为,启动大手笔的救市行动,会继续助长土地财政和房地产独大的局面,不利于地方经济长远发展。因此,分析人士普遍预期,尽管给予了地方政府一定的自主调整空间,但中央政府仍会设置“红线”,从全局高度掌控楼市调控政策的大方向,对尺度过大的救市行为进行约束。
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陈国强认为,在这种约束下,何时救?怎样救?正在考验地方政府的执政智慧。对于破题之道,他表示,一是矫正既有政策缺失,改变过去一些简单粗放的做法,但也要防止矫枉过正;二是把握政策调整的尺度和力度,不触碰政策红线与底线,即主要在短期政策上做加减文章,不触及长效与常态化政策;三是先行一步提前兑现户籍制度改革等政策。
另有专家指出,已有的“救市”举动可能会受到跟风模仿,但并不会转移至市场供需形势仍相对严峻的一线城市。借助行政手段对一线城市楼市进行约束,仍然是未来的政策方向,也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防火墙”。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张敏
编辑:邹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