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充电桩充实钱袋子 闲置房蝶变致富源
2025-07-15 11:25:34 字号:

充电桩充实钱袋子 闲置房蝶变致富源

长沙晚报7月14日讯(全媒体记者 刘洋 星沙时报记者 杨源 吴杰) 盛夏时节,长沙县青山铺镇青山铺社区的新能源充电站里,12个银灰色直流快充桩有序运转,运营屏上跳动的数字见证着“绿色经济”的活力——自4月投用以来,这个总投资57万元的民生项目日均充电量700度,累计服务超6万度。不仅减少了碳排放,更让村集体年净收益增加7万元。而在30公里外的金井镇金龙村,曾经闲置的土砖房变身特色民宿,临街门面出租年入3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更攀升至222.97万元。两处“方寸地”的蝶变,成为长沙县盘活闲置资产激活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

从“充电难”到“增收点”

“镇里紧邻经开区任弼时工业园,货车、电动车充电需求大。”青山铺镇相关负责人回忆,年初党员干部走访时,一边收集企业、村民的“充电愁”,一边梳理集体资产的“闲置账”,最终锁定了“闲置土地+新能源”的发展路径。

项目推进并非一帆风顺,40万元上级衔接资金到位后,前期启动经费仍有缺口。关键时刻,社区干部自掏腰包每人垫付3万元,凑齐了“第一桶金”。“政府资金引导、集体资产盘活、市场化运营、全民共享”的模式就此落地——充电站不仅解决了周边300余辆电动车的“续航焦虑”,更通过固定资产投资形成长效收益。“五一假期单日充电量破1500度,现在每天净赚近200元。”社区干部算了笔账:按当前收益,3年后就能收回成本,之后每年超7万元的收益将全部反哺民生。

这一模式很快在邻村广福村“复制”。试运行14天,广福充电桩已产生6000余元收益,服务300余次充电。“等稳定运营后,20%的净收益将纳入民生基金,给脱贫户分红、给特困学子发助学金。”村干部说,方寸之地的“小项目”,正撬动“大民生”。

从“闲置房”到“活资本”

如果说青山铺镇用“绿色经济”激活土地资源,那么金龙村的实践则展现了“闲置资产盘活”的更多可能。作为全国文明村,金龙村将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探索出“物业盘活+产业融合+村民参与”的组合拳。

走进金龙村,茶香馨苑安置区的临街门面热闹非凡——金瑞祥家具、宏泽家居等门店年租金近30万元;整合的30余个闲置门面,成了村民集中居住的“幸福家园”。“我们把征收土地费的10%用于村级物业发展,2008年创办村集体幼儿园,如今又通过安置区整合资源,让‘沉睡’的集体土地‘活’起来。”村党总支书记刘宇介绍。

更让人惊喜的是农文旅融合的探索。通过摸底31户闲置住宅,金龙村联合镇域其他村成立金七兴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公司,与金井茶业集团合作打造“茶观天象”天文科普基地;将土砖房改造成清廉民宿、组级活动中心,三棵树茶园周边的10余户闲置房变身特色农家乐。“以前在外打零工,现在回村开农家乐,一年能赚10多万元!”花园组村民汤阳的话,道出了村民的获得感。

产业融合更激活了土地的“乘数效应”。金龙村流转近2000亩土地给合作社和农业公司,村民既能收租金,又能到金井茶厂等企业务工。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22.97万元,还带动周边285户、1100余名移民集中居住,形成了“资源变资产、资产增收入”的良性循环。

从“单点突破”到“全域开花”

从青山铺的充电桩到金龙村的民宿群,两村的实践揭示了一个共同规律:闲置资产不是“包袱”,而是“潜力股”。“关键要找准‘支点’——群众的需求在哪里,闲置的资源就在哪里;发展的痛点在哪里,创新的思路就在哪里。”青山铺镇相关负责人说。

这种基层探索,正在长沙县形成示范效应。金龙村正积极创建全国乡村重点旅游名村、湖南省精品村和4A级景区;青山铺镇的充电桩模式,也被纳入全县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推广。“小项目”撬动“大梦想”,“闲资产”变身“聚宝盆”。

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闲置资产的蝶变故事仍在继续,而每一个故事的背后,都是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来源:长沙晚报

编辑:甘伟萍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