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国长沙哪里房子最贵?解放前夕居民拿金条买房

来源:红网 作者:成婧 编辑:甘红 2015-02-13 09:05:30
时刻新闻
—分享—

(民国时期长沙繁华商业街八角亭。资料图片)

(文夕大火前长沙八角亭远景。资料图片)

  
  红网滚动新闻记者 成婧 长沙报道
 
  长沙楼市也曾阔过,这不仅指6年前的事。
  
  78年前的1937年,长沙市政扩容,抗战爆发后大量人口、物资流入长沙,房屋成刚需,繁华的八角亭,挤了更多人,兼容居住与商用的商铺成最主要建筑。
  
  原先上涨的地价更是水涨船高。1937年,拿职工平均工资的男工,在地价最低处买100平米土地,需不吃不喝5年。这还不包括地皮上的房屋造价。
  
  这种热度一年后就戛然而止,文夕大火毁灭了长沙楼市,抗战胜利后,楼市也因畸形的金融变得混乱。
  
  货币、人口、商业,这些与现今楼市相关的因素,同样也影响民国长沙楼市。商业逻辑构成人性的一部分,并不因时代、社会形态的改变而不同。
  
  房价
  
  买房不仅要支付房子造价,还要考虑地皮价
  
  八角亭是长沙最繁盛的一条街,南货食品店,鞋店,洋货店,应有尽有;该地段房屋造价与地皮价格全城最贵
  
  与现今的房市逻辑一样,上世纪30年代初的长沙,商业最繁华之处必是房子最贵之地。
  
  这个地方是八角亭。“八角亭据说是长沙最繁盛的一条街。门面辉煌的大绸缎庄有五六间,南货食品店,鞋店,洋货店,书纸店等等,应有尽有。”1932年秋天,当时与冰心、林徽因齐名的“文坛三才女”之一凌叔华说,“街道多铺白石板,较武昌的平坦整齐。行人熙来攘往,络绎不绝。大约在中国只有广州可以比上长沙,其余省会都不可同日而语。”这里堪称黄金地段。
  
  根据上世纪30年代湖南土地统计数据,1937年,八角亭的标准地价均为1100元每平方米,相当于现在4000元每平米的价格。地价高,房价自然也高。官方称房价为“房屋造价”。
  
  1937年长沙市十街道房屋造价与地价关系表显示,房屋造价的高低和基地地价的高低相互成正比。
  
  “因为房价(房屋造价)与地价若太不相称,则不能产生正常的地租,可以说是地利的浪费,这是太不经济的事,投资房产者决不愿为。”1937年,作者潘信中在《长沙市一年来之地价与房租》中提到。
  
  其中,八角亭房屋造价最高,达979.5元。而在当时,购房者在买房时,不是只支付房屋造价就可以了,还得加上地价。如果在八角亭买房,每平方米的价格是2079.5元,按当时的米价换算,这一价位相当于现在的7000多块人民币每平米。
  
  [链接]抗战爆发后八角亭一带挤满了人
  
  八角亭一带的房子早期也不是那么贵。上世纪20年代,“能在青石井(今五一路平和堂东南处附近)买地建房的人家都是有钱人,”九十五岁的老长沙人李鉴澄说,“父亲做布匹生意,在青石井购建了一个大院子。家里生意兴隆,生活过得衣食无忧。”
  
  1928年,长沙新划定新市区,城内分为新旧两市区。旧市区是自然发展而成,西滨湘江,北抵北大马路,东南两面以粤汉铁路为界。新市区北至浏阳河,南至百家河,东至杨家山,西越湘江至岳麓山。市区扩大了十倍以上。
  
  1937年抗战爆发,各地因躲避战争的人口涌入长沙,市区人口暴涨,八角亭一带挤满了人,原本繁华的商业更加兴盛,地价与房屋造价也就水涨船高。
  
  买房
  
  1937年市区增加人口13万,房屋供不应求
  
  新建的房屋能够容纳约两万人,房屋供不应求,部分黄金地段地价持续增长。1937年,男工人拿平均工资买100平米土地,需不吃不喝5年
  
  1937年,湖南官方的统计数据显示,1933年起至1937年间,长沙市区人口增加13.2万人,增加的人口显然扩大了购房者的市场。
  
  同期长沙市内大建房屋,据官方统计,四年间长沙新建房屋2392所,以一家5口人的保守估计,新建的房屋能够容纳约两万人,房屋供不应求,部分黄金地段地价持续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长沙市五个区中,八角亭一带买房最贵,第一区全部是市井街道外,其余四个区包含大量的田野山林,地价平均起来非常低。1937年的土地问题资料显示,全市753条街道中,以每平方米地价在50元到69元之间的最多,全市40%的街区在此地价范围内。同时各街区的房子价格差别很大。以影响房屋造价的地价为例,有的每平方米高至360多元,有的每平方米低至10元。
  
  尚未见到当时长沙市内平均工资的统计。1937年官方对工人平均工资的统计显示,一名男工每月平均工资为15.31元,女工每月工资平均水平为9.12元。拿平均月工资的男工一年收入约为183元,如若购100平米土地,以最低地价10元/平方米水平计算,需要不吃不喝5年,这还不包括房屋造价。如果在八角亭买房,拿15.31元的男工,购100平米的房子,需不吃不喝1100多年。
  
  [链接]唐生智在橘子洲建公馆,造价可能连他都不清楚
  
  即便在6年前,1931年,长沙的房价也有所不同。当年市民蔡景芝将位于孚嘉巷内(今贾谊故居附近)的一处房产,连皮带地卖掉,价格是3000块。
  
  对有钱人来说,房子的价格不是问题。曾任湖南省政府主席的唐生智,在橘子洲头建有唐生智公馆,至今矗立。这座洋楼两层高,风格中西合璧,坐北朝南,平面呈曲尺型,每层七八个房间,一字排开,上有长沙公馆建筑常见的八角形阁楼,看上去造价不菲。如今,这座公馆已被改造成潇湘名人会所。
  
  不仅如此,唐生智在上海、武汉等地均置有房产,“均由管家管理。但问及房价,估计家父都不清楚。”唐生智的儿子唐仁和向潇湘晨报记者表示。
  
  [租房]男工月平均工资支付租金后只剩5到6元
  
  上世纪30年代,在长沙市租房,你需要支付多少钱?
  
  以李鉴澄家为例,做布匹生意的李家,在青石井买了一座房,大约200平米,分为前后两栋共11个房间,其中空出一个房间做布头号,批发布匹。当时青石井一带的地价为105元每平方米。
  
  这么大房子显然很难全部住完,所以有时会把房子租出去。他记得,曾有一个成记新布店的员工在他们家租了一间房,答应每个月给1元光洋。
  
  “这个价只是象征性的,最后也没有收。”李鉴澄说,“当时隔壁院子租给别人的房间都是9元甚至10元。”1937年,如果一名工人拿职工平均工资支付完租金后,也只剩下5到6元光洋。
  
  [延伸]长沙解放前夕居民拿大米或金条买房
  
  文夕大火后,大量房屋被毁,长沙房市一蹶不振。即便抗战胜利后,房市变得混乱。
  
  “上世纪40年代以后,整个市场乱了,物价飞涨,货币贬值十分严重。那时买房买地都不用钱币,而是用大米或者金条。”老长沙人杨克起告诉潇湘晨报记者,他还记得1949年解放以前,时任国民政府高官的父亲在长沙购置房屋的情形。那时,买一担米,需要一黄包车的纸币。
  
  “我父亲回到湖南后,为了经济保值,购买了数笔房产。”杨克起的父亲用两根金条在宝南街会芳园6号购置了一套公馆。公馆的位置就是现在宝南街手机市场一带。

来源:红网

作者:成婧

编辑:甘红

本文为房产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fdc.rednet.cn/c/2015/02/13/638674.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房产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