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把“房地产”变成“产地房”湘江智谷惊艳崛起

来源:中国房地产报 作者:赵春林 编辑:戴丹 2020-01-03 16:13:05
时刻新闻
—分享—

|中房报记者 赵春林 长沙报道

自动鸣笛启动、驶入机动车道、遇障碍物变道、到站自动停靠,车与车之间还能自主“对话”......这些在不少人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好事”,如今在湘江智谷智能系统测试区成为现实。

惊喜还远不止于此。1月2日,中国房地产报记者在长沙湘江智谷·人工智能科技城工地看到,产业一期18栋工程已完成土方90%,1、2、3、5、6、7#栋部分已完成桩基工程。而此时,距离摘地仅仅过去85天。按照计划,湘江智谷·人工智能科技城展览馆将于2020年年中对外开放。

这个总占地面积14.34平方公里、总投资500亿元的湘江智谷·人工智能科技城,位于中部地区首个国家级新区湖南湘江新区核心——长沙岳麓高新区。

这是一座科技新城,所以又不同于过去一般的房地产造城。未来,湘江智谷·人工智能科技城将集产、学、研、经、用于一体,重点引进并培育人工智能行业上下游企业及研发机构,构建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创新研发平台、成果技术转化平台及产业应用示范平台,由长沙市政府和碧桂园集团统一规划、共同运营,形成人-城-产的世界级全产业链闭环。

1212.jpg

人工智能科技城概念图

人工智能加速度

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底,中国的城镇化率接近59%、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9平方米。行业的高增长力正在消退,已是不争的事实,而改变未来的正是人工智能。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早在2015年,敢为人先的长沙市发布了《长沙智能制造3年(2015—2018年)行动计划》,率先在全国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提出了“三个30%”的目标,即试点示范企业(项目)运营成本降低3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30%、不良品率降低30%。

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胡衡华多次强调,对于长沙而言,发展的基础在制造业,发展的优势在制造业,发展的出路还是在制造业。没有高质量的制造业,长沙的高质量发展就难以为继。

站位高远,才能利于长远。

过去数年,智能制造被长沙市放在产业升级的统领地位。长沙市希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借人工智能产业在新一轮城市卡位战中赢得更高的地位,主战场是位于湘江西岸的湘江新区。

进入2018年,长沙市委、市政府更是把人工智能、产城融合作为城市竞争下一个风口爆发的动力源加以培育,这也被视为提前契合了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城市更新”的基调。

2018年5月26日至27日,胡衡华率队赴碧桂园集团考察。在一家民营企业考察2天,这无论是在历任长沙市委书记还是在胡衡华的公开行程中,并不多见。

22天后的2018年6月19日,长沙市政府即与碧桂园签署了框架协议。

2019年4月15日,在2019湖南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恳谈会暨重大项目签约仪式上,湘江智谷·人工智能科技城在第一轮进行了签约。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副主任谭铁牛,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家毫,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胡衡华等共同见证鼓励。

10月9日,碧桂园集团成功摘得位于长沙市岳麓高新区的“湘江智谷·人工智能科技城”首开地块。该地块的成功摘牌,标志着碧桂园集团中部地区首个产城融合项目正式起航。

半个月后的10月25日,湘江智谷·人工智能科技城正式开工。

“碧桂园将为湖南的发展汇聚更多产业、科技和智力资源优势,助力长沙乃至湖南加快扩大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高地。”在10月25日的工仪式上,碧桂园集团总裁莫斌说。

说到做到。莫斌的得力助手、出生于1988年的李天鹏从总部回到湖南,被委任为湘江智谷·人工智能科技城项目总指挥。

开工仪式之后仅一个月,碧桂园就邀请到了欧洲科学院院士汉斯·乌斯科尔特等一众德国专家到访长沙,其目的,就是探讨德国顶尖技术落地湘江智谷的可能。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嗅觉敏锐的头部企业,更是闻风而动。

到11月29日湘江智谷打下第一根桩基那天,碧桂园就引进了12家人工智能企业与湘江智谷签订了框架协议。同时,还有36家企业明确表达了入驻意愿。

长沙“智造大军”也从最初的28家,转眼扩充到了668家。

而如今,人工智能科技城、国家智能网联汽车(长沙)测试区、湖南省检验检测产业园已成为湘江智谷的“三驾马车”,推动长沙产业转型升级践行“换道超车”宏大使命,助力长沙从传统的单一省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向国家智能制造中心全新发力。

湘江智谷所处的湖南湘江新区批复设立4年来,相继落地1582个项目,世界500强企业有35家进驻湘江新区,占长沙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总数的四分之一。长沙市GDP年均增速8.5%,远超不少一二线城市,而湘江新区GDP年均增速更是高达11%,进一步夯实了长沙市的经济“领跑”地位。

????_20200103160610.jpg

把“房地产”变成“产地房”

在湘江智谷·人工智能科技城的建设中,碧桂园的角色是项目的操盘手,不但负责建设产业园,还要协助政府招商引资,承担项目的市场风险。

这和碧桂园集团在广东打造的潼湖科技小镇“机器人谷”一脉相承。2019年初,碧桂园集团提出,以地产、农业、机器人三大核心业务为引领,发展高科技综合性企业这一新定位。“转型”“多元”成了2019年出现在各大房企身上的高频词汇。

“对于碧桂园湖南区域来说,湘江智谷就是我们的一号工程。”碧桂园集团副总裁兼湖南区域总裁黎晓林说,谁能抢先号准新的市场脉搏,谁就有较大可能在下半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碧桂园选择做大产业,把“房地产”变成“产地房”,才能应对各种可能的风险,穿越一个又一个周期。

事实上,湘江智谷·人工智能科技城也不是碧桂园在湖南的第一次“造城”。

入湘15年,碧桂园在湖南建立了一套庞大的产业体系。简单来说,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造城。

长沙市长沙县星沙大道的最北端,是一座四面环水的小岛,捞刀河、松雅河在此交汇,还形成了硕大的松雅湖湿地公园,风景宜人。时间倒回到2005年,这里还是一个名叫“筒灰水寨”的村子,村民们进出只能靠木船,每到冬天枯水期,经常出现木船搁浅的情况。

2005年,碧桂园开始整体打造这个小岛,并命名为“碧桂园·威尼斯城”。彼时,碧桂园在广东已经打造了多个超级大盘,在不毛之地修建出一座“小城”,碧桂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碧桂园把在广东的模式,移植到了长沙。在这座约3000亩的小岛上,碧桂园首先做的是完善交通设施:建桥,把星沙大道直接连通到岛上,出入不再靠船;开通穿梭巴士,让岛内交通跟岛外交通无缝对接……

要“造城”,首先要有产业。与不少开发商造城先建住宅再导入产业导致“空城”所不同的是,碧桂园在“造城”之前,先办学校。

拿地后,碧桂园酒店、碧桂园威尼斯中英文学校几乎同时开工。2年后的2007年,酒店和学校先后投入使用,为“碧桂园·威尼斯城”成为一座“城”注入了强大动力。

这,只是这些年来碧桂园践行国家”产城融合”战略的一个缩影。公开信息显示,碧桂园致力于成为产业平台的建设者和运营商,现代农业、机器人产业、智能建筑科技、智能家居、现代物业服务等多个产业板块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发展。

这种蓄势蛰伏,或许为的就是湘江智谷·人工智能科技城的更加完美亮相。

如今,在湘江智谷·人工智能科技城,碧桂园不仅在完美地复制着这一模式,而且还在不断创新。

2019年10月25日,湘江智谷·人工智能科技城项目开工时,启动的首开区360亩地块,就优先启动了227.6亩工业用地建设,大力引进国内外优质人工智能企业。

人才在这里生活,思想在这里碰撞。碧桂园正在此谋划的“人-城-产”的世界级全产业链闭环,就是以AI人才需求为根本,突出产业发展,发力生活配套,达到空间上真正融合,将产城融合落实到空间融合,突出生活圈布局,希冀将湘江智谷·人工智能科技城打造成引领全国乃至全球的人工智能创新和产业化高地。

据介绍,该项目规划采用创新的产城融合细胞理念,以产城服务核心作为引领,空间发展轴线串联区域发展。其将预留生态格局范围,利用农田基质和丘陵地貌特色,引入山林景观,留出望山视廊,营造望山见水风貌。

在产城发展、产业先行方面,该项目将通过“一链四端”的产业体系,构筑湘江智慧产业发展图谱。其产业定位“四主四辅”八大领域,重点聚焦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智能家居,搭建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产业研发应用平台,打造产、研、学、人、景多位一体的产城融合新城典范。

在碧桂园看来,企业是科技城发展的主体,科技城将服务引领,创新升级,致力于构建常态化、精细化、智能化的八大产业服务平台,为企业打造更好的办公环境,提供更好的应用场景。

黎晓林表示,人工智能在高歌猛进,碧桂园将凝聚最精良的科技智力,以全球视野演绎产城的光荣与梦想,以最开放的胸怀智造湘江智谷·人工智能科技城的美好生活。

有人说,湘江智谷的未来,就是长沙的未来。

在一个曾经以重工机械、快乐文化为城市标签的长沙,在迈进全球人工智能中心的征途中,湘江智谷又将如何丰富和提升城市性格、改写城市格局,人们拭目以待。

来源:中国房地产报

作者:赵春林

编辑:戴丹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房产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