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土地供需每年数百万亩的缺口,一边却是大马路、大广场、大工业园区在粗放消耗和吞噬着良田,这样的情形不免让人慨叹,什么时候才能彻底改变目前土地使用中的粗放浪费行为?
“18亿亩耕地的红线”,属于全国层面的统筹,无论是从历史看还是从现实看,均有其必要性。客观而言,这些年来,在这样具有底线性质的刚性约束下,确实保证了耕地的存量不至于被蚕食鲸吞。不过,仅仅是守住“红线”,还远远不够,并不能保证我国的粮食自给率,还应该辅以其他举措,才有可能留下宝贵的耕地资源不被滥用。
其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再纵容以往那种过度消耗、低效率、粗放型的发展,提高工业用地的容积率和增加值。毋庸讳言,近年来,很多地方大手笔辟出的工业园区往往并没有形成产业的积聚,甚至连一些像样的产业也没有,却沦为住宅区,成为房地产的跑马场。
其二,城市管理者也应该转变固化的“以地生财”的观念,不能一味依靠行政强力,实施大规模的开发后备土地资源,从农民手中夺走丰产、高产的良田。城市规模的扩张,城市形象的提升,很多时候,并不仅仅意味着城建的大拆大建,也不意味着大而无当的广场,更不意味着人烟稀少、门可罗雀的新城建设。一个良性发展的城市,理当顺应并尊重市场规律。城市的活力来自于全体生活在这座城市里民众的共同参与,来自于科学的、可持续的长远规划,也来自于一任接着一任地方官员的接力推动。过于追求政绩的城市化急就章,并不可能完成城市的转型。
其三,珍惜耕地,也不能只是盯紧了“量”,而忽视了“质”。某种意义上讲,有量无质的耕地,即便是守住了“红线”,也很难给全体民众带来真正的福祉。近来,媒体关于“毒大米”“重金属蔬菜”等事件多有曝光,土壤污染问题引起全体国民深深的忧虑。而有关部门要么缺乏行动,不去积极治理;要么以“国家秘密”为由拒绝公开,鲜于披露真相。凡此种种,不仅损害了政府部门的公信力,也日益增加了民众的恐慌情绪。
耕地问题关乎民众的基本生存,没有人能够离开土地而独活。一种人与土地的亲密关系,不仅仅是土地之福,更是人的基本需求。当此之际,应该以切实的行动约束权力,改变土地使用中的粗放浪费。
多少年来,土地便是安放中国人心灵的丰厚载体。家国之思、父母之邦,乡愁所寄、温情所系,大都念兹在兹,得其所哉。这也是乡土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即便是天翻地覆的社会变动,也很难完全动摇土地这种根基的作用。而缺少了这样的敬畏,失去的可能不只是田园,还有文化,乃至民众的饭碗。来源:潇湘晨报
来源:红网综合
编辑:孟畅
本文为房产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