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前实现联网,这是首次在国家《规划》上公开的全国住房信息联网“时间表”,显然,这比过去单个部门口头上公开的“时间表”更严肃更权威。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可喜的进步,也更让人期待。
全国住房信息系统,一直被网友寄予承载“调控”、“限购”、“防腐”和“征税”等诸多重任的希望。有关部门也曾就住房信息联网设定过“时间表”,但由于种种原因屡屡“难产”。我们不妨梳理一下“难产”的脉络:2010年下半年,住建部部署40个重点城市住房信息联网工作,但由于进展缓慢,联网时间不得不由2011年底延至2012年6月底;截至2012年5月17日,全国仅有广州、福州等6个城市联网;2013年2月,住建部表示40个城市的住房信息联网完成,较原计划逾期8个月;按住建部的预想,2013年6月底住房信息联网工程将扩展至500个城市,但时至今日,联网城市才刚刚突破60个。
“住房信息联网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在见证一系列的“难产”后,部分网友竟套用陆游的诗句,以悲观的调侃方式,表达了对住房信息联网“又要长跑6年”的痛苦与失望。其实回顾以往,其他领域的一些规划也曾出现过延迟。如早在1993年,我们就曾提出到2000年政府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要达到4%,但最终落实却晚了10多年——直到2014年1月,发改委才表示,政府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首次突破了4%。“往事不可追,来者犹可鉴”。我们深知,住房信息联网数次“难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管理疲软、人为干扰、利益固化等,但这不应该影响我们对2020年如期实现住房信息联网的期待。
住房信息联网频频遭遇“难产”,恰恰说明其“说易行难”。如果我们能正确分析“难产”原因,并对症下药,做到“顺产”也并非难事。首先是设定时间“大限”。应明确各地住房信息联网的时间表,并建立进度倒逼机制,对于逾期未完成者,要从工作作风、执政效能等多个层面进行问责。同时,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排除阻力。住房信息一旦联网,“房姐”“房叔”名下的房产再也不能“躲猫猫”,这对于腐败官员的威慑力量不容小觑,同时各地住房信息如空置率等“负面信息”也将置于“阳光”下,这对部分地方过分依赖土地财政的“懒政”行为将产生无形的打压,由此引发的阻力与干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对此须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要敢于碰硬。哪个部门、哪个地方、哪个人制造的阻力最大,那么其涉嫌贪腐的可能性也就最大,不妨求助于反贪机构。
当然,在推动联网的过程中,还须踩好“隐私保护”和“法定公开”的平衡木,以避免住房信息联网的“公众隐忧心理”。赢得了公众的广泛支持,再大的阻力也挡不住改革的滚滚车轮。(屈金轶)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屈金轶
编辑:岳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