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些地方保障房项目频频出现入住率低、申请遇冷情况。专家分析认为,为按时完成保障房建设任务,一些地方存在“重建设轻规划、重数量轻质量、重完工轻分配、重建房轻产业配套”的不良倾向,使部分保障房偏离其保障民生初衷。
此前关于保障房的丑闻,大多是权力部门瓜分保障房、有钱人开着宝马住保障房之类。人们的印象当中,保障房就是付出较低代价便可拥有住房的代名词,它理应是稀缺资源,理应炙手可热才对。现在,入住率低、申请遇冷的情况却频频出现,这到底是真的吗?
媒体收集了一些案例,比如,河南全省已建成的保障性住房中有2.66万套空置超过一年。其中,安阳3000多套已经建成的住房空置未用超过一年,空置率达68%。陕西全省2014年竣工的91万套保障房中,入住率为88%,还有总数超过10万套保障房没有入住。青岛白沙湾保障房社区是全国保障房建设的典型、青岛市重点民生项目,包含公共租赁房3797套,限价商品房6253套,然而从2012年年底公开销售至今,仅收到了不足200份申请。
由这些案例可以看出,在一些地方,保障房唱“空城计”的问题并非夸大其词。从有权有势者趋之若鹜,到真正的保障对象也冷眼相向,如此巨大的落差是如何产生的?是保障房的绝对数量太大,以至于供大于求了吗?按照保障性安居工程的相关测算,现有保障房数量与中低收入群体对住房的需求相比,还远远处于供不应求的阶段。
在一些地方,保障房被“嫌弃”的直接原因是这些房子的缺保障和不宜居。一方面是环境问题,选址偏僻、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完备导致保障房不受欢迎。河南省审计厅发布的报告显示,在该省空置超过一年的保障房中,因配套设施不完善、位置太过偏僻导致空置的分别占到总数的27%和21.4%。另一方面是接连爆出的保障房质量问题,据媒体报道,北京首个限价房项目——昌平区旗胜家园楼盘,仅用手指轻轻一戳墙壁,灰土便纷纷下落。事实上,不仅北京市的保障房频频出现质量问题,南京、武汉、杭州、广州、深圳等市都不乏这种情况。
建设保障房的目的,是为了保障民众的住房权益,因此在房的背后应当目中有人。保障房闹“空城计”,直接原因是环境和质量问题,更深层次的原因却还是人的问题。首先是人的认识问题,一些地方官员并没有把建设保障房当成政府的职责所在,反倒是很有些恩赐的思维在里头。既然是恩赐,位置、交通、配套就不可能放在心上。到了开发商那里,以利润有限为借口,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恶行层出不穷。加之保障房的保障对象维权能力有限,最终只好惹不起躲得起,信任流失之下干脆选择“用脚投票”。
在建设保障房的问题上,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督促考核也许不能说不重视。但是,这种督促考核依然没有脱离长期依赖的指标化之弊。简单来说,保障房的考核以建设的套数为主,而很少涉及保障房的区位、交通、配套设施等细节问题。下级政府出于成本和收益的考虑,往往倾向于少花钱多办事,难免会将保障房项目放在地价较低的偏远地区。另外,房子完工便认为万事大吉,至于生活、教育、医疗的配套设施,常常因为规划滞后而落空。海南省住建厅一位官员对媒体坦承,很多保障房小区建设属于“凑数量”。
以凑数为目的的保障房建设,一来伤了热扑扑的人心,二来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极大浪费,必须尽早扭转。从根本上说,保障房建设必须回到保障民生的初衷上来。地方政府的保障房建设不能继续如此“任性”,而是应当遵从套数之外的更多规范和约束。比方说,保障房的选址应当广泛征求社会意见,配套设施等应当比照商品房小区提出相应标准。对于房屋质量的监管应当一视同仁,不能因为属于保障房就可以放松要求。目中有人的保障房,不存在遭人厌弃的道理。潇湘晨报报评论员周东飞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周东飞
编辑:孟畅
本文为房产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