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住建部公布在12个城市开展住房租赁试点,并宣布租房立法之后,租房市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快速发展是必然的。
而更值得关注的是郑州和无锡这类城市,他们已经宣布租房可以落户,这件事实际上反映了这样一个深层次的考虑:除了北上广深这些门槛特别高的城市,剩下那些相对优质的城市已经在逐渐淡化户籍对人的影响。准确说,随着获得户口的门槛在降低,户口的价值正在被稀释,本地人和外地人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将逐渐持平。
这是解决户籍问题的一种新的思路,以往稀缺品往往以户口为准线,比如房子,而拥有房子则直接决定了你能否同等享受公共服务。所以我们看到,只要是人口净流入型城市,房子总是不缺买家,房价也呈现出一种节节上涨的态势。
但随着租房落户的放开,一切都变了,老的玩法即将过去,新的玩法即将拉开。仅仅就买房这件事来说,以往是“竭尽全力”,现在或未来则应该是“量力而行”,因为以往只能通过买房才能获得的东西,现在已经有了新的方式——租房,可以实现。
当房地产逐渐补齐租房短板的时候,我们认为在“租房还是买房”这件事上,应该有新的考虑。
其一,租房利好逐渐释放,你可以把长期租房作为备选项之一。
但我们并不认为租房过一辈子是可行的,你总会遇到种种促使你买房的情况。在你租房的时候,也应该保持着一颗买房的心。
其二,当很多需求可以通过租房实现的时候,买房已经不是一种急迫的选择,今年买房跟明年后年买房,差距并不大。所以买房更应该遵从本心,以下几点是我们列出来的应该关注的几点:
1、摒弃以往的“上车”心理
“上车”心理在这些年非常流行, “上车”心理实际上是基于“投资需求大于居住需求”的,当你看到房子要涨的时候,你才会着急“上车”,而较忽略你的承受能力和其他诉求。当然这些年部分城市房价的上涨,的确能够证明这种选择是正确的。不过这种心理已经不适合当下的楼市格局。因为以往只有通过买房才能获得的种种资格,未来通过租房一样可以获得。
而从房价走势看,现在也已经处于深度调整中。一二线楼市熄火,大幅波动的空间已经没有了,而买房却负担更重,“上车”心理已没有必要。至于三四线城市,上半年异常火热,很多在一二线买不起房的朋友,打算回乡置业,如果只是为了住,倒无妨,但如果是基于“上车”心理则万万要不得!
实际上,三四线楼市正在形成一个更大的“灰犀牛”,变数陡升。拉升三四线楼市实际上是将过多的资金分散开来,而背后支撑楼市的人口、产业等核心指标却都十分孱弱。最后的结果是流动性趋于零,无论市值多少,资金都无法抽身离去。
2、买房应该首先考虑居住需求
中国人喜欢买房,即使未来租房大发展,也很难想象买房的人会大幅减少,特别是热门城市,人们有了钱,就想拥有一套房,有了一套房还想有第二套房。
房地产天然具有金融属性,买首套房的人也不会不考虑这一点。但金融属性存在的前提是它具有居住属性。不首先考虑居住需求,肯定要吃大亏。
那么什么样的思维才是真正考虑居住需求呢?融360房贷君认为,至少有下面几点:
比如、买房应该尽可能离上班地点近一点
尽可能就意味着你可能需要牺牲一部分需求,比如大面积和好地段,你做不到兼而有之,就要有所取舍。如果你是首套房,那一套离工作地更近的小面积的房子应该是更为合适的。在消费升级的情况下,人们买房不再是简单拥有一套房,而是以房子为基础,改善自己的生活品质。
在大城市时间成本是非常关键的,如果你买房后有种不想回家的感觉,那这套房子的位置可能就真的就选错了。
再比如,买房应该在自己可承受的范围内
买房首付让父母支援一下,这无可厚非,但如果月供也需要父母的支援,那就说不过去了。此外,买房是一件影响生活的大事,即使背负更多压力来买房,也应该建立在对预期收入可控的前提下。当你对预期收入增幅没有明确的信心的时候,盲目透支不仅影响生活,还可能损害你的信用。经济越发达,信用越重要,它将全方位地影响你的生活。
还有,买房不要想着一蹴而就。
融360房贷君曾经做过的一份调查报告,有超过5000人在线参与了投票。结果显示,有56%的家庭在买房后5-8年打算换房,有10%的家庭不到5年就打算换房,只有不到5%的人明确表示自己不会换房。
在打算换房的人群中,给出的理由有这么几个:子女入学、带父母一块居住、换个城市、改善自身居住条件等。
曾经有段时间,对于三口之家来说,小三房是十分流行的一种选择,很多人都一蹴而就选择了买小三房,能买得起当然好。但事实上即使买了这种房子的也在5-10年后选择换房。因为人的需求是在变化的,一套房子不可能跟着你走一辈子。
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实现的可能是中短期目标,最终还是会换房。对于收入增长相对线性的普通人来说,超前的选择意味着跨度过大,压力是一方面,对事业的影响可能更为明显。
现在大城市里的年轻人,最开始合租,未来是独租,接着是小房子,最后才是换成你目标中的好房子,完成一个个“小目标”,最终实现“大目标”。
买房已经如此艰难,别给自己太多负担。
来源:融360
作者:探戈
编辑:孟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