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提升工程项目无障碍设施建设水平、有序推进无障碍设施改造提升、强化无障碍设施建设全过程监管等方面,为打造安全便捷、连续贯通、多元包容的无障碍和适老化环境“划重点”,以问题为导向、以制度为保障、以民意为依归,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写下了温暖注脚。
以标准引领工程提高标准,筑牢无障碍环境“基石”。《通知》要求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严格执行《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等工程建设标准,落实无障碍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规划、设计、施工、验收、交付使用”的“五同步”原则,将无障碍理念嵌入城市建设发展基因,从源头上避免无障碍设施“补丁化”现象。推动施工图设计文件中设置无障碍设计专篇,细化无障碍设施的设计说明、必要的点位大样详图等内容,强化设计科学性与可操作性,为后续施工与验收提供明确依据。进一步压实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单位主体责任,推动社会共识从“特殊关怀”向“通用设计”演进,使无障碍设施成为城市空间的基础配置。
以体检驱动存量改造,破解历史欠账“顽疾”。针对既有设施短板,《通知》提出“专项体检评估—问题台账—改造计划”的闭环机制,以精准诊断替代粗放治理。重点排查市政道路、公园、绿道、广场等高频使用场所和居住区、居住建筑无障碍设施短板,摸清底数、建立台账,为精准施策提供数据支撑。改造路径强调“分类施策”,政策支持兼顾“刚柔并济”,对有改造条件的项目,重点支持老旧小区加装电梯,鼓励人行天桥、地下通道加装电梯,合理配置新能源汽车无障碍充电车位;对不具备改造条件的项目,通过替代性措施弥补功能缺失,以“服务代偿”填补硬件不足,让城市公共空间真正实现“弱有所扶”。
以科技赋能服务场景,重构无障碍系统“生态”。《通知》提出建设人性化、系统化、智能化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无障碍设施,鼓励开发和应用模块化、智能化技术产品,加强信息技术与无障碍设施深度融合。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无障碍专项体检评估等工作,将无障碍设施信息纳入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等相关数字化平台,通过智能终端延伸服务触角,依托数据沉淀反哺规划决策,建立更具韧性的无障碍生态系统。
以共治强化全程监管,构建长效保障“闭环”。《通知》从无障碍设施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维护管理全流程视角出发提出监管措施,解决无障碍设施“建而不管”“用而不护”问题。一是监管前移,将无障碍设计纳入施工图审查与勘察质量检查,倒逼责任主体规范执行标准;二是验收兜底,明确无障碍设施未经验收不得交付,杜绝“带病投用”;三是压实责任,督促无障碍设施所有权人或者管理人履行维护和管理责任;四是社会共治,邀请残疾人、老年人代表及有关协会组织参与监督,鼓励市民群众通过多种渠道反馈无障碍设施建设、使用方面的问题,形成“问题发现—整改—反馈”机制,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从“政府工程”向“民心工程”转变。
无障碍和适老化环境建设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文明长跑。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持续推进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将政策力度转化为民生温度,织就“平等、融合、共享”的城市无障碍之网,实现从“有障”到“无碍”的文明跃升。
来源:中国建设报
编辑:吕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