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长沙需要一场声势浩大的城市生长计划,我们更愿意以此为始,探寻在中部崛起之时,长沙争夺中部经济话语权的突破口。
8月5日,长沙市城乡规划局公布《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2014年修订)》,到2020年,长沙规划人口将达1000万。长沙比肩“新一线城市”的城市理想又更近一步。
交通升级、经济增长、板块扩容……当2014年的长沙,开始在“6年达到千万级人口城市”的恢弘巨制中感受城市生长的力量,一种提问是,究竟是什么在支撑这个千万级人口城市的生长理想?
政府层的一种思考是,以产业带动城市。就像连续四年长沙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中心城区批发市场有序外迁和提质改造”。这座湘江之上的活力之城,正在闸门洞开,以百舸争流之势,奔向“新一线城市”。本报记者文洁长沙报道
城市生长,枢纽之地渐成
“无论好坏,随着更多人进入城市,中国已成为创造、验证和完善城市未来的伟大实验室。”2014年3月,世界知名城市区域发展评论家卡敏如是说。
彼时,声势浩大的新型城镇化,正在试图改变这个古老国度的经济纹理——就在这一年,湖南对接长江经济带的“环洞庭湖生态区战略”被正式上升到国家层面。其中,以岳阳、常德、益阳、长沙望城为重点的中心城市、节点城镇以及伴生的城市圈,成为了江湖战略中决定湖南“借江出海”的关键性因素——很显然,对于区域经济而言,城市,是决定经济实力强弱最重要的载体。
正如《福布斯》中文版总编辑所言:“后金融危机时期,新一轮的城市竞争已经展开,各城市都在谋求适合自己的转型之路,抢占产业、创新、区位、政策的制高点。”
长沙,正试图在这场城市竞逐中,成为最有利的竞争者。
作为发展迅猛的新兴经济体,中部地区在中国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正日益凸显。这为长沙提供了最好的进化题材。在这里,高铁与地铁对接,空港与新港牵手,加上公路、铁路的相拥,长沙城市脊梁挺起,骨架伸展,血脉畅通,一个生机勃勃的新城在中部的版图上崛起。
而最新公布的《规划》,则更清晰地展示了长沙城市扩张的脉络与方向。按照规划,至2020年,长沙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629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629平方公里。而在空间分层上,还将划分为包括中心分区、省府分区、新世纪分区、圭塘河分区、麓山分区、麓谷分区、市府分区、黄花分区、金霞分区、丁字分区等18个分区。
“长沙的城市发展,并不是单纯地以房地产推动,而是一种以产业推动的产城融合方式。”一位业内人士说,长沙不但是长株潭与环洞庭湖经济区结合部,也是湖南3+5城市群几何中心,作为周转枢纽之地,占据长沙,就占据了动脉静脉交换物资的心脏要害。
而作为江湖战略中决定湖南“借江出海”的关键性因素之一,长沙向北的城市脉络已然明晰。
新旧交替,专业市场扩容
一座城市的发展,总是有着新旧交替的博弈与阵痛。
当野心勃勃的长沙,正在千万级人口大都会的城市梦想中渐行渐近之时,城市变革的力量早已超出所有人的意料之外。
对于早在2012年就已获批全国首批、中部唯一现代服务业试点城市的长沙而言,政府层对于打造中部地区商贸产业中心城市的雄心从未改变。
三条高铁交汇、万家丽快速干道、磁悬浮、地铁……与国际大都会的长沙梦想相随而行的,是城市基础配套的日新月异。城市在不断扩大,向西,向南,向北,城市新生的力量改变,并振奋着所有人。
但与之相悖的一种现实是,在城市边际快速扩张的环境中,曾经偏安一隅的市场群,已然成为桎梏中心升级的新问题。
2014年3月1日,在长沙红星花卉市场内经商的一家人,遭遇惨烈意外,因为意外的大火,祖孙三代人中除了爷爷幸存之外,儿媳与孙子均不幸罹难;6月下河街市场的大火,同样损失惨重。
城市中心的严重过载,环境恶化、交通拥堵等乱象频出;而老旧市场群落的脏乱差,已经与日渐国际化的长沙城市格格不入。
承载着商贸集散地的市场集群,在城市的快速生长中却开始迷失与失语。
数据为证。目前,长沙市有专业批发市场54个,总营业面积超过130万平米,其中,营业面积1万平米以上的市场就有51个,散布于老城区、二环内外。从市场现实情况来看,长沙专业市场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城东、城南、城西三个区域,最大的几个专业市场或市场群,几乎都建于上世纪90年代或本世纪初。
整体规模小、安全隐患大、物流交通拥堵等问题都在逐渐凸显,产业分散、竞争力弱也影响着产业的发展。市场集群存在布局不合理、管理不规范、配套设施不健全等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
“于快速发展的长沙而言,原本的老市场集群,早已不再是过去人烟荒芜的仓储之地,在城市长大的格局中,市场集群过于集中与老旧带来的城市病,已经凸显。”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湖南省政协官员称。
怎么办?长沙政府层的一种思路是,整合,外迁。
加快商贸物流业发展,结合城市规划实现市场从二环向三环的外迁,“并从2014年起,三环线以外地区将逐步形成11个消费品专业市场集群”。
扩容隐忧,无序开发隐现
资本总是逐利而行。就像在长沙政府层对市场外迁的坚决态度背后,是资本的汹涌而至。
湾田·国际规划用地5000亩,金桥国际11000亩,高岭国际7800亩,安沙商贸物流园15000亩……在这座城市的各个方向,不同类型现代市场集群的大手笔,足以让所有的长沙人都为之瞠目。
“仅四个标志性的市场集群,累计规划面积近40000亩,总投资上千亿元,远超武汉汉口北市场群的17000亩和昆明螺丝湾市场群的19000亩规模,占长沙市11个专业市场总规划面积的比重高达65%。”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说。
生长中的长沙,正在尝试用“外迁的市场集群”路径,解决城市扩容中新旧市场的更迭问题,但新的疑问是,在城市四处开花的市场集群开发热潮,是否有过度开发之嫌?正在快速实现城市升级的长沙,能否承载如此庞大的市场体量?
“政府应该引导市场,出具有力措施规范专业市场走向集约化两型社会发展之路,走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发展之路。”在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朱翔看来,过度的土地出让,盲目、无规则的开发将带来“空城、死城”,真正扼杀长沙的发展。
正如前述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所言,“出于各个区级政府招商引资需求而伴生的大型市场集群,很可能出现同质化竞争加剧的现象”。
“市场群的建设不但要满足市场转型升级的发展需求,更要符合城市未来发展的轨迹和方向。”有专家呼吁,政府需求应及时进行刚性的业态导流,以一种有机发展的方式进行,避免不必要的同质化竞争,提前预防新兴市场之间陷入恶性、无序、同质竞争的困境。
来源:潇湘晨报
来源:红网综合
编辑:邹双
本文为房产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