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10月31日讯(记者 黄怡萍)在城市发展的宏大叙事中,总有几个关键性的地理转折点,它们如同历史的笔锋,浓墨重彩地勾勒出未来的轮廓。对于长沙而言,“向南”,便是这样一个蕴含无限想象与战略决心的方向。
站在湘江之畔,向南远眺,一片总规划面积达106.14平方公里的“大王山科创生态城”正在拔地而起。它以计划总投资3500亿元的磅礴手笔,奋力书写着这座城市的时代答卷——如何建设一座融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旅于一体的未来之城。

大王山片区航拍图
湘江科学城,引领长沙向南
“长沙向南”,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战略驱动。
湘江科学城,作为湖南省委、省政府全面落实“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高地的标志性工程以及长沙市委、市政府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核心引领区,其核心承载区落子南部的大王山科创生态城绝非偶然。这一布局,一方面,精准切中了长沙城市空间拓展的内在需求,为破解中心城区瓶颈、培育新增长极提供了战略纵深;另一方面,它强力回应了长株潭一体化升维为国家重要增长极的时代命题,使大王山成为撬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支点。
战略的伟力,需要发展的实践来印证。大王山科创生态城的雄心,正被一场规模空前的投资与建设浪潮托举而起。截至目前,片区已完成投资逾1200亿元。放眼这片热土,昔日图纸上的线条,已化为塔吊林立的天际线;过去的阡陌交通,被现代化的路网彻底重塑。大王山科创生态城,正以令人惊叹的“长沙速度”,将宏大的战略潜力,扎实地转化为触手可及的城市竞争力。

湘江科学城首开区鸟瞰图
锚定“十五五”航向,“科技创新+生态文旅”双翼齐飞
大王山科创生态城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科技创新+生态文旅”双产业引擎模式,高度契合了“十五五”规划中“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的两大战略方向,是区域发展战略在国家宏图下的生动实践。
·在南翼,湘江科学城正在构筑科创产业集群
湘江科学城致力于实现“政、企、产、学、研、融、服”七位一体的功能协同,深耕“计算科学、物质科学、能源科学、生命科学、空天科学”等五大重点科学领域,意在打造一座前沿创新的未来之城。
作为湘江科学城的地标项目,湘江科学中心如“山峰”般巍然耸立,引人注目。该项目总用地面积约425亩,总建筑面积约43.4万平方米,总投资约64亿元,涵盖交易展示中心、科技服务中心、科学交流中心、湘江创新港和湘江院士港五大功能板块。五大载体功能互补,共同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国际交流”的全链条创新生态。该项目预计2026年建成投用,届时将有力推动湘江科学城产业高质量发展。

湘江科学中心效果图
这里的进驻名单,读起来就像一份湖南创新能力的“宣言书”:湖南钢铁技术研究院瞄准行业尖端;坪塘通用机场打开空天产业想象;初源新材料研究院等基地夯实产业根基……此外,维克液压研究院、湘江科学城新材料基地等重大项目也相继入驻。
值得一提的是,湖南大学科创港校区已于今年8月全面封顶,计划竣工日期为2026年6月,学校将依托优势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着眼未来重点发展的学科,布局“重大科学装置”“技术研究平台”“前沿交叉学院”等版块,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湖南大学科创港效果图
湖南师大科创港校区于今年9月正式开工,该校区紧扣湘江科学城创新定位,重点布局量子科技、人工智能、化工新材料、信息科学等新兴交叉学科及核心基础学科,打造以新工科为核心的学科集群和创新平台,为服务湖南“4×4”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坚实支撑。

湖南师范大学科创港效果图
两者作为湖南省高等教育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建成后将为超4万名师生打造一座集教学、科研、生活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大学城,为湖南科研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个以顶尖高校为源头活水,以高端研发平台为承载,以创新企业为主体的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体系,正在这里加速形成。这里是科学家的实验室,更是研发人员的梦想孵化器。
·在北翼,生态文旅产业定义片区发展的“温度”与“活力”
约13公里江岸线如一条碧带蜿蜒而过,串联起大王山的苍翠,以及巴溪洲、鹅洲等约3000亩江心洲岛的自然风貌。联江公园、女神公园等城市绿肺如翡翠般点缀其间。

湘江、巴溪洲、女神公园
这里还有约10000亩原生森林,原生森林覆盖率高达8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约21.99平方米,人均绿地是国家标准的2倍多。
大王山科创生态城形成了“山为屏、水为脉、洲为景、城为体”的独特生态格局。层次丰富的生态基底,为片区文旅产业开发提供了强大的生态基座与赋能。
欢乐海洋、欢乐雪域、欢乐水寨、华谊电影小镇……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覆盖全季节、全年龄的文旅产业集群。

湘江欢乐城
这些项目不仅为科学城工作人员、居民提供休闲场景,更通过文旅吸引力提升片区知名度,间接为科学城吸引人流、汇聚人气,为科学城增添了“活力标签”。

欢乐海洋
自2018年首个项目开业以来,片区累计接待游客已超1000万人次,旺盛的文旅需求带动片区经济发展。
这种“硬核科创”与“生态文旅”的双翼共振,创造了一种独特的产城融合模式:科创为文旅注入科技内涵,文旅为科创营造宜居环境,二者相得益彰,共同构筑起片区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
交通、教育、商业、医疗多维发力,打造宜居新主场
产业的宏图需要坚实的城市基底来承载。大王山的雄心,是成为一个能自我造血、持续生长的“有机生命体”,而非一个功能单一的产业园区。
它在教育、生态、交通、人居等维度的全面发力,正构建一个强大的城市宜居新主场。
·交通:立体路网加持,让工作与生活高效切换
片区已建成道路里程达80公里,“六纵六横”的骨干路网已然成型。地铁3号线深入腹地,规划中的5号线与独具特色的“云巴”空轨,共同编织了一张立体高效的交通网络。从这里出发,半小时内可从容抵达五一商圈、高铁南站、湘潭北站,让工作与生活的切换变得高效而从容。

地铁3号线
·教育:长沙市一中、师大附中、南雅汇集,铸就人才引力场
优质教育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关键。大王山片区在基础教育领域持续发力,构建起强大的 “名校矩阵”。
其中,长沙市一中科学城校区(本部,一校两址)尤为亮眼。学校采用“一校两址”的办学模式,确保了长沙一中百年积淀的教育理念、管理模式、课程体系及师资力量的无缝传承与高位均衡。这所规划96个班、容纳4200名学生的崭新校区,已于2025年9月开学。

长沙市一中(科学城校区)
此外,师大附中、南雅、博才等品牌名校也已入驻,目前片区已建成中小学11所,规划总数达38所,一个覆盖全学段的优质教育体系已然清晰。名校资源的聚集,将增强片区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并形成“以优质教育吸引人才,以人才驱动科创,以科创繁荣反哺城市与教育”的良性闭环。这片土地,不再只是产业高地,而是能够安放家庭、承载梦想的“完整生活场域”。
·配套:医疗、商业配套逐渐完善,提升片区生活品质
医疗与商业配套的持续完善,让区域生活品质再获提升。既有湖南妇女儿童医院筑牢基础,最新规划的湖南省人民医院(湘江科学城院区)更添助力,双重医疗资源充分满足了片区居民的健康需求;宜家荟聚、龙湖天街、朗豪酒店、假日酒店等商业配套的相继运营,更标志着片区正从产业园区,稳步向功能完备的城市综合区蜕变。

朗豪酒店
大王山的宜居环境,本质上构建了一个“自我强化”的生态系统:优质环境吸引高端人才,人才聚集催生更完善的服务配套,成熟配套又进一步增强区域吸引力。这种正向循环,让片区从单纯的“产业园区”进化成为能够自我更新、持续成长的“产城融合体”。
对标知名科学城,大王山作出的“时代答卷”
大王山科创生态城的建设,是一部正在进行的城市史诗。它承载的不仅是“长沙向南”的战略雄心,更是长株潭都市圈晋升为国家重要增长极的核心动力。

湘江科学城首开区鸟瞰图
未来,大王山科创生态城将对标北京中关村、合肥滨湖科学城、武汉光谷、深圳光明科学城等国内知名科学城,加速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产业集群,成为中国创新版图上的重要坐标。而这,不仅是大王山科创生态城献给长沙未来的“时代答卷”,更是一次区域创新发展模式的生动实践。
在大王山科创生态城的蓝图中,我们看到了未来城市的另一种可能:既要经济活力,也要生活品质;既要发展速度,也要生态温度。
来源:红网
作者:黄怡萍
编辑:周曼
本文为房产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时刻新闻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