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城市,成为中国和世界经济双重奏中的关键性复调。以生长之名,中国城市正在改写全球经济地图。恰如北京、上海此类的复合型国际金融中心在大中国的舞台星群闪烁。
而真正决定未来中国城市经济洋流走向的长波性因素,一众中小型城市的崛起,更值得我们关注与研讨。
中部,长沙。如果,曾经偏安一隅的城市占位是这个古老都会沉郁的低声部,那么,这几年长沙城市的故事,就是对这一语调的回应和修复。
长沙,正在成为中部金融中心的所在。以此延展,一种必要的叩问是,未来数年长沙将以什么样的风貌来承载这样的“城市占位”,长沙究竟有多少土地最终符以这样的“城市身份”?
或者,在这场关于智慧城市的锻造中,还有诸多的问题等待确定。但已然成为共识的是对于城市、区域以至于任一产业、业态的设定,均需我们放置于更为长远的光景里加以研考与确立,譬如专业市场集群。本报记者陆尧长沙报道
城市晋级,闸门洞开下的市场无序预警
“中国今天兴建起的城市,将在未来几十年内影响全球城市生活——到2030年时,1/8的地球人口将在中国的大都市生活。”今年3月,一次全球范畴里的城市研讨论坛里,面对着一众来自列国的学术专家,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如是说。
有统计数据显示,1980年时不到20%的中国人口在城市生活,到2012年已超过50%。中国正马不停蹄加快城市化进程——“未来20年时间内,再将三亿农民转移到城市。”
更值得研考的问题是,中国城市将以什么样的面貌承载如此庞大的“迁徙”计划,将以什么样的风貌承载如此浩荡的城市化进程?
在一场名为“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的尖端沙龙里,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所长王世伟教授的措辞是,中国城市生长极速,与之一同衍生的是中国“城市病”日益严重。“从信息的角度来讲,很多的信息都处于独立、分割、单干、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状态。”
这样的警示,似乎同样适合于长沙。
《2013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可持续竞争力20强名单上,长沙的名字格外抢眼。围绕它的周围,一个“大长沙”的经济城市圈正在领跑“中部崛起”,长沙正在作为中部崛起的领头羊,带领中部城市突破困局。
“但盛名之下亦有值得我们警醒的另一个截面——我们已经迫切地需要对存量的城市困境进行反思。”有知名媒体评论员如是表述。
显然,这远非一家之言。
2014年7月,长沙,湖南省工商业联合会副会长、不动产商会会长喻春光,以商业地产业态为据,表达了他的忧虑,“包括长沙在内,国内不少城市商业地产重复建设严重,无序的‘大跃进’式开发无疑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未来部分商业很有可能变成‘烂尾楼’”。
更早的1月,魏后凯以开发区为据,表述,“对国家级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其总体开发强度以不超过25%为宜。目前,深圳市的开发强度已达到40%,长沙也值得警惕”。
更深刻的隐忧,藏在更深处。
市场围困,城市阵痛中的专业集群外迁
城市综合体的疯狂涌现、开发区的高强度开发,或者只是诸多专家言辞里“无序开发”的截面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诸多的商贸物流产业项目亦在长沙遍地开花,势头强劲。”2014年7月,在一场关于专业市场集群的考察中,湖南省政协常委、中国中部崛起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吴金明指出:“目前已经显现的专业市场布局,一定程度上存在违背长沙市场战略定位和布局的指向。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项目多集中在长沙以北,几乎呈现出一种贴身肉搏的竞争状态。”
这一言论的背景是,政府层对于打造中部地区商贸产业中心城市的雄心从未改变,而曾经作为长沙商贸产业代表的高桥大市场、三湘与南湖等几大批发市场,在城市的发展与外拓的进程中,陷入整体规模小、安全隐患大、产业规格低、物流交通堵、拓展空间难等发展的瓶颈。产业分散、竞争力弱、货运“血管”不畅,“短板”明显。
以此为始,2011至2014年之间,连续四年的《长沙市政府工作报告》郑重提出,“加快推进城区内旧有专业市场的提质外迁”。
2014年2月,终以红头文件的形式正式发布《长沙市专业市场布局规划》——在二环线、绕城高速线(三环)周边及外围地区规划有11个专业市场群。
“政府决意夯实商贸产业基础,力行‘腾笼换鸟’,盘活城区中心黄金地段,促进集聚、打造集群,为长沙重塑中部崛起战略中打造全国商贸重镇的影响力。”一位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如是表述。
业态预警,市场林立后的城市生长指向
跳脱城市生长围局里的产业市场围困,着力传统专业市场外迁,正在成为长沙这座谋求中部中心的二线城市产业布局的决心和实现路径之一。
吴金明教授言及的“布局存在不合理”并非毫无依据的空指。有数据统计,仅长沙北城,湾田·国际、金桥国际、高岭国际、长沙县安沙商贸物流园4个专业市场,便达近40000亩的规划规模。
“过度出让土地,盲目、无规则的开发,会扼杀长沙的发展活力。”吴金明强调。
对此,诸多城市的经验已经表明——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开发一词给人一种“充满希望的未来”的感觉,但是今后,因为无序组合,被迫选择“不开发”、“停止开发”的局面亦将不胜枚举。
显然,与“开发”相比,“有序”和“有机”对城市更为重要。
有机组合、有序开发需要成为城市政策的重要主题。而关于专业市场布局更现实的情况在于,开发建设方各自为政,已然开始出现大量建设重复的同类型产品衍生。
在长沙市政府商业网点规划中确定的《市场群业态导向一览表》上,多个项目均出现“规划建材家居业态”的字眼。这意味着,在业态布局上,新兴专业市场集群出现同质化竞争已成定局。
“如此对城市资源和社会资源将是巨大浪费,与长沙建设两型社会、城市提质扩容亦相违背。倘若不及时调整,将出现多个市场的建材家居业态都无法做大做强,完全丧失集约效应的优势。”
对此,吴金明建言:“政府要旗帜鲜明地强调将二环以内市场迁移到大北城,给各类市场主体传达明确预期,以快速转移中心城区专业市场,并对需转移的业态进行分类导流。引导此类市场在业态布局上要各有侧重和特色,优势互补,形成合力,避免出现同城区不同市场重复规划,承接同一业态的状况出现。保障长沙全城一盘棋。”
事实昭著,而恰如此类的观察和建言,已然掷地有声。它令人想起2012年,知名媒体评论员叶一剑刊发的题为“城市中国的逻辑”中的一句警言——“有些脆弱的繁荣和未来的窘境,在它来时的路上就已经注定。不可不防。”
作为竞奔在区位城市晋级路上的长沙,值得防患于未然。
来源:潇湘晨报
来源:红网综合
编辑:邹双
本文为房产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